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借着餐饮需求侧IP化的北风,早餐O2O新物种开始集中涌现,比如早餐佳、呆鹅、叫醒早餐、董氏早餐,但大部分均没有挺过一年即宣告结束,活下来的业务也聚焦在企业团购预订。
今年年中,借着无人零售的南风,早餐O2O出现了新动向,兼顾供给侧标准化、需求侧IP化、配送自动化的新玩家开始入场,笔者恰好是其中一员,感受良多,下面是一些思考。
3年前,笔者就做过早餐设备供应商。去年,笔者也在国内某二线城市做过早餐IP化的尝试,这俩个项目均自然终止所幸没有烂尾,或许与笔者的大客户销售和律师双料背景有关,没有走激进和冒失的创业路线,也没有坑客户、合作伙伴和团队,自己的损失也不大。
供应侧标准化主要解决了产品成本的问题,但早餐这个细分领域sku太少品类迭代的速度要比连锁餐饮至少快1倍,这不能靠厨师闭门造车开发去解决。需求侧IP化让消费者和商家的地位相对平等,需求更原生、sku创意更丰富,sku创新成功概率提升更显著。但还有俩个更核心的问题:配送(含分拣)成本、超配风险。
笔者的创业项目是,自动选择加热/保温/常温/制冷的独立单元格组合设备,经过与标准化、IP化这俩类这俩类同业近半年的联合运营实践,确实可以解决配送成本的问题——50%off。比如,只要是3公里以内,五份以上的单子,供应商自己承担到机配送的积极性相当高,因为机器不会骂娘、因为时间充裕、因为温度可控,同时,因为配送、分拣合二为一,成本为0。
超配才是早餐O2O的胜负手,这是笔者目前最关注的一个KPI——超配占预订的比例,这是最关键的一个运营指标,笔者的团队目前能做到15%上下,但笔者相信,在中等封闭场景下,理论值应该是300%。100%是最关键的阶段,需要借助社群级ip、大数据会员这俩种跨界能力整合才有可能突破,那时,自动配送可以说已经升级为智慧化超配或智慧超配,超配风险将不再是问题。
再好的创业方向,也需要顺应趋势和节奏,供给侧标准化、需求侧IP化、配送自动化、智慧超配,此四化不早不晚、依次展开,才是早餐饮O2O最终能成为一个独立业态的秘密。
笔者为什么3年来一直死磕早餐O2O?原因如下:
1)新场景下餐饮业唯一一个增量市场;
2)配送时间太集中人效太低巨头也干不了;
3)sku升级潜力无限大;
4)社群ip和会员大数据有无限可能。
下面描述下笔者的团队目前正在5个二线城市的典型工作场景:
1)定制OEM/ODM设备;
2)指导OEM/ODM客户选择并公关合适的写字楼,监督招商、面销和试运营;
3)培训现场圈粉和线下会员制的基本套路。
所以在早餐O2O升级已势在必行,最终的目标自然会形成配送自动、超配智慧的形式,这会是无人零售的另一种新形态。
来源:亿欧张乐/肖本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