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O2O大势下物业公司如何去“物业化”?!传统物业公司扮演的是全社区系统的守护者,负责维护治安,维修水、电、供暖等基础设施,保护环境卫生,看管公共空间,催缴物管费用,甚至还须留意登记房屋入住情况,监理装修施工,处理邻里纠纷等各种庶务,是业主身边的“大内总管”。
物业占据明显的地利优势,然而很多社区O2O项目在落地中,并没有让物业公司参与进来。比如以下几个环节:
(1)、房屋租赁、二手房交易大多是由业主与房产中介公司经纪人单线联系,而物业并无作为,而各大房产中介门店就在社区门口扎堆(物业有BBS论坛,原本可以轻松成为供需双方的撮合者)。
(2)、装修改造周期长、涉及环节多、材料多,业主没有时间全程跟进,而很多装修公司监理容易出现偷工减料项目,第三方的家装O2O平台等出来后被业主接受(其实物业公司派遣服务人员担任装修监理并不难)。
(3)、家政服务中的搬家、开荒、保洁、家电清洗、家居保养、保姆、搬家、开锁等业务本是社区物业服务的强项,但58到家等O2O提供上门服务,用户逐渐开始通过手机找家政服务,而不是找物业。
(4)、除了京东到家、58到家等此类O2O平台外,很多垂直的O2O项目以单品切入社区市场,比如e袋洗就跨过了很多社区家门口的干洗店,成为洗衣市场巨头后,又招募社区闲置劳动力当小e管家,做社区共享经济。
(5)、一些社区O2O大力整合便利店(小卖部)提供生鲜、蔬菜在线采购配送、费用代缴、上门维修等居民日常消费服务;也有一些社区商超O2O与物业公司合作,但跨过物业公司也无伤大雅。
眼看这么多业务在家门口流失,物业公司是不是以后只能收快递、废品和停车费呢?遗憾的是,越来越多的社区开设安装了自提快递柜;已经有回收家电废品的O2O项目拿到融资了;针对社区内的洗车、P2P租车等项目也多了起来。总之,物业管理应该争取的,以及本应该很容易得到的市场,正被越来越多的O2O项目蚕食。
那么,社区O2O大势下物业公司如何去“物业化”
在社区O2O的冲击下,物业公司依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:
(1)、物业公司对小区住户算是知根知底,ERP系统里有业主的真实数据,一些经验丰富的物业服务人员对于各家各户结婚、生小孩、请保姆、装修、家电清洗、家具保养、搬家等家长里短如天气一样敏感,这表明物业公司在满足业主需求上占据先机。
(2)、业主倾向于与商家、邻居等保持陌生的“弱关系”;而业主与物业之间却是“强关系”,正所谓“低头不见抬头见“,有点抱怨、摩擦很正常,只要服务一点一滴的在改进,业主是能感触到的。
(3)、由于社区的天然壁垒让互联网O2O项目一时找不到北,这为物业公司转型赢得了时间。
“去物业化”绝不意味着物业公司放弃经营物业,而是在此基础上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技术和新变化,提升物业管理效率。社区智能安防的普及就让保安深夜巡逻被值班室监控所替代,社区登记变为门禁刷卡,就大大降低人力成本,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。
物业公司可在保安、保洁、设备维修、园区绿化等杂项逐步选择外包,交由专业公司打理,改变以往物业公司事无巨细,苦活脏活累活全包的状态。物业公司还要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,比如万科、龙湖、保利、绿地等大型房产物业可以在APP或微信公众号上收缴物业费了。此外,物业公司还可与一些优质O2O项目合作,从外部引进社会资源,为社区居民提供互联网+益民服务。
“去物业化”其实是一个从对物的管理转移到对人的服务的过程,物业公司应从靠收物业费的单一盈利模式,转变到深挖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的无限潜力。社区是一个巨大的长尾市场,覆盖了餐饮、生鲜、家电家具维修、租房、二手房、家政、家装、汽车、教育、婚庆、家庭娱乐、医疗保健、理财等方方面面,充满无数市场机遇;物业公司在居民的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用、文、教、乐、财等方面可以大有作为,既可以摆脱传统物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下游的地位;还可以为社区家庭提供贴身的“管家式服务”;与O2O的线上管家相比,更加可靠、更有竞争力,极大提升物业公司的附加值。